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1:24 点击次数:87
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,是一个多有创新,富有生气有时代。
周族从公元前11世纪联合友邦部族共同灭商建立西周以后,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,创造出许多夏商不曾有过的文明,尤其体现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方面。
从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灭商,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,历史上称作"西周"。西周时期,其奴隶制经历了一个由兴盛到衰微的演变过程。到东周前期——春秋时期(公元前770年——前481年),西周所赖以存在的奴隶制文明已经开始瓦解,相伴而生的是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。
当然,西周统治时期,也曾经有过一段奴隶制上层建筑进一步强化,奴隶制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鼎盛期。周也正是在这个强盛的政治经济基础上,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。
图片
1.西周王朝的建立(1)周族的兴起及武王伐纣灭商的周族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,他们自称"夏"或"有夏",很可能为夏族的一个分支。然而,古代中国各民族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。当夏商两族已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的时候,周族却正过着没有阶级剥削、压迫的原始氏族生活。
周族最早的活动地区,是在宜于农耕的陕西黄土高原。据传说其始祖为弃,因善种稷和麦,被尊为农神,号称后稷。后稷与其稍后的公刘,都十分重视农业,使周族经济逐渐发展起来。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,原始氏族公社制开始走向解体,九传到古公亶父,迫于戎狄的威逼,古公率领家族和原始奴隶由豳(今陕西豳邑)迁到岐山下的周原(今陕西岐山县),便从"陶复陶穴,未有家室"的原始部落,进到了有城廓宫室的部族。从此,随着生产活动中奴隶的出现,周族开始踏上奴隶制阶级社会的门坎,古公亶父也因之而被迫尊为"太王"。在殷末商王武丁时的卜辞中有"扑周"和"令周侯"的记载,可知当时周族对商朝时叛时服。为了借商之力量对付鬼方,古公曾朝服于商。同商的广泛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周族的发展,进而对商造成很大威胁。商王文丁遂杀死周太王之子季历,商周出现尖锐的矛盾。季历死后,其子昌继位,这就是后来有名的周文王。文王开始积极"剪商",先后征伐昆夷,密须(今甘肃一带)等族,又使虞(今山西平陆)、芮(今陕西大荔)两族归服于己,接着又东征黎(今山西黎城)、邘(今河南沁阳),直逼商的王畿。此后,又灭崇侯虎而作丰邑(今陕西户县)。这时周族已是"三分天下有其二"了。
随着周人势力范围的扩大,周族很快成了西北部的强大部落,并最后完成了向阶级社会的过渡,成为中国陕甘一带又一个奴隶制国家。文王还制定了"有亡荒阅"的法律。规定任何人不得收留藏匿逃亡的奴隶,这就保证了贵族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,得到许多贵族奴隶主的拥护。据说,这是西周灭商得天下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周文王晚年,与周日益强大的国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殷商日渐衰微的统治。文王认为灭商的条件已经成熟,嘱咐武王准备完成灭商伟业。
文王死后,其子武王继位,他秉承父志,自称"太子发",在毕地祭了天,首先出兵东征,可称作伐商之前的一次军事演习。约在公元前1027年,亦即武王嗣位的第四年春,周武王"遂率戎车三百乘,虎贲三千人,甲士四万五千人,以东伐纣。"同时又联合友邦部族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卢、彭、濮等共同征战。纣率17万大军与周会战于牧野(今河南汲县)。周军以姜尚为前锋,冲入商军。商纣的军队虽多,却有好多人来自战俘奴隶,因此对商身怀二心,希望周武王赶快打进去,灭掉昏君纣王。于是临阵都掉转戈头,发动起义。商王纣眼见大势已去,登上鹿台,"自燔于火而死"。商王朝这个奴隶制王国在内外夹攻之下灭亡了。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。
后人曾形容这次大战,说杀商人之多,"血流"可以"漂杵"。
图片
(2)西周建国及周公东征周武王克殷以后,面对商东部还很强大的社会潜在力量,采取了"以殷治殷"的策略。周武王一方面把商族大部分变为周族的奴隶;另一方面又部分地保存了商族原有的统治机构,封纣子武庚为商后,让其在殷地继续统治人民,同时,派自己的兄弟管叔、蔡叔和霍叔带兵就近监视,称为"三监"。东方安置已定,武王这才班师西归,把国都迁到镐京(今陕西西安)。这样,商朝虽然灭亡,周却继承了奴隶制,重新建立了奴隶制国家。
克商后的第二年,武王病逝,子成王年幼,武王弟周公旦"践天子位",暂管大局。周公作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,对巩固周朝的统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。管叔、蔡叔忌妒周公,扬言"周公将不利于孺子"。这时武庚利用其兄弟不和,趁机串通二人并联合其东方的旧势力徐、奄、蒲姑、熊等国,共同反周,发动复国战争。战乱一起,周人惊慌,人心很乱。当时周公既要平叛外乱,又要稳定内部,处境甚是艰难。他临危不惧,亲率大军东征,经过3年之久的奋战,直打到东部海边,共灭国家50有余。最后杀管叔、武庚,囚蔡叔,才算平灭这场战乱。这就是周公东征。
周公东征胜利后,成王亲政。由于周都镐京远在西土,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,周统治者决定在东方洛水流域再建一座新都城,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、军事中心。从此,周朝便有了东西二都,西都镐京称为宗周,东都洛阳称为成周。这样,随着其武力向沿海地区的扩展,周王朝对东方的统治地位最终得以巩固下来。
2.周朝的国家政权机构(1)王与王室周朝是以周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中央集权制国家。
周的最高统治者称王也称天子、天君等。国王享有主祭权、分封诸侯权、国事的最后决定权,任命官吏权以及军队的统率权等等庞大的权力系统。西周王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,王位继承人称作"太子"或"东宫"。王正妻即太子母称"后",她有权管理王室内部事务,但一般不参政议事。周朝政事与王室事务是严格分离的。
配合王权进行专制统治的是由奴隶主贵族构成的官僚阶级。
图片
(2)周中央政权机构的官职周的中央行政机构比商朝的要完备得多,除了高高在上的周天子外,在王左右还设置有三公,即太师、太傅、太保。他们由宗族的长老担任,处在辅弼地位,协助天子总理朝政,同时又是官僚机构的总管,另外,在太子年幼不能即位或即位后不能亲政的情况下,三公可单独或一起代行王的所有权力。
三公之下,西周中央政府设有太史寮和卿士寮两大部门。太史寮是掌管历法、祭祀、占卜、文化教育等事务的部门,以太史为首长,史官由夏商的巫职发展而来,尽管其地位不如夏商时期那么重要,但却与掌管军政司法部门的卿士寮平起平坐。太史掌管历法,起草政府文件,记载王、三公的言论及国家大事等。太史的同僚与属吏很多,主要有掌管占卜吉凶事务的太卜,掌王族祭祀的太宗,掌授氏姓的司商,以及掌管葬丧礼仪的丧史等等。
卿士寮则以卿士为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,又是军事将领,其下主要有司徒、司马和司空三个政务长官,合称"三有事"。司徒专管公田、山林及征发役徒;司马则专门负责征收军赋,管理军马及军事行政之大权;司空负责工程营造。此外,掌管司法的叫司寇,受王命出使的则叫"行人",掌管天子与诸侯间朝觐聘问等事务的叫"大行人"等等。
还有一些能够参与政事的就是侍奉王左右、负责保卫和王室杂务的官员。他们一般地位不高,但因与王接近,常常直接受王命而出使或传达命令等。比如:掌王家膳食的膳夫,掌王室事务的总管宰,为王室制作衣服的缀衣,为王驾车的车夫御,掌管宫廷用酒的大酉等等,举不胜举。
(3)下级行政机构的官职西周下级行政机构分为"国"、"邑"两级。
诸侯直辖地域称之为"国"、大夫封地称之为"邑"。诸侯国其官制略同于中央政府,只是在规模上要小得多,名称也有所不同。其掌军政大权者叫"卿"、或称"正卿",但一律不称作"卿士"。另外,像司徒、司马、司空、以及行人等等之类的官职,一般的诸侯国均有。
大夫封地邑的机构更为简单,一般由家臣负责管理。管理大夫家务的总管和掌管私邑的均称为"宰",此外,还有掌管军赋、工匠、驾车、祭祀等事务的,他们依次分别称作"马正"、"工师"、"御驺"、和"祝宗"。
(4)西周军队组织及其刑法西周王朝不仅建立了庞大的国家政权机构,同时也建立了远比商代强大的军队武装,和严酷的刑罚制度。
西周王室和诸侯均有军队。当时的周军已是以车兵为主,武王东征就有"车兵三百乘"。周时,军队组织的最大单位是师,《周礼》一书记载一师为2500人。西周后期,为了平叛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,周天子把军队组织进一步扩大,最大单位成为"军"。天子有六军,其中有中军、右军、左军,其余三军名称不详。中军为总帅,常常由国王直接指挥率领。据说,一军人数已达到12500人,可见,西周已经拥有一支75000人的庞大军队。
为了镇压人民,西周的统治者在商代刑法的基础上,制定了一套更完整的"刑法"。其中刑罚的种类:有墨刑、劓刑、宫刑、剕刑和大辟等。墨刑,即后来的黥刑,是古代西周常用的刑罚之一,其主要用于异族战俘或同族罪人,这些人经过黥额后转变为奴隶。劓,是割掉鼻子的刑罚。宫刑,是破坏男女生殖系统的酷刑,剕刑则是砍掉脚的刑罚,后来发展为刖足之刑。在西周所有刑罚中,砍头之刑——大辟最为严酷。与其刑罚相联系,西周法律共有3000条,其中墨刑千条,劓刑千条,剕刑五百,宫刑三百,大辟二百。这些残酷的刑法,都是统治阶级用来对付劳动人民反抗的,对贵族完全不适用。贵族享有特权,《周礼。秋宫。小司寇》中便有贵族"不躬坐狱讼"的记载。他们犯了法,只能用礼"以导其志"。西周统治阶级将军队组织和刑法相结合,维护他们的统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上一篇:到底该如何定义刘禅
下一篇:鲍斯股份预计2024年1-6月净利润盈利16,500万元至21,000万元,同比上年增长80.52%至129.76%